廣告在很久的中國中就有古老的歷史。在《水滸》時代,武松打虎經過的酒館,就亮出了“三碗不過崗”的路邊廣告牌。1920年代的上海,廣告更是繁榮異常,鱗次櫛比的戶外廣告和招貼幾乎成了十里洋場的標志。建國后,當市場經濟這只恐龍被強行按入水底后,廣告也被當作“資本主義生意經”遭到明令禁止,直至被徹底地掃進“歷史的垃圾堆”。廣告不僅在中國基本絕跡,甚至成為人們眼中一種完全陌生的事物。
廣告的意思是廣而告之。那個年代商業(yè)廣告雖基本消失了,但關于革命理念的廣而告之,卻在人們生活中大行其道。所以大街上并不像我們想像得那么清冷寂廖,五顏六色的標語、口號,倒是常常充斥街頭巷尾。人們的商品雖然匱乏,但商品信息的接受渠道還是有的,這就是發(fā)到每家的布票、糧票、肉票等。這類票據,目的是為分配與限制,但在一定功能上也扮演了廣告的角色。我想,廣告史學家們一定沒想過,在廣告的世界中,這類票據也勉強算得上其中一員。
上海市廣告公司是新中國第一家廣告公司,成立于1962年。文革中被更名為上海市美術公司,在一個漫長的時間中,只能畫一些紅色宣傳畫。
1979年,中國的廣告世界里出現(xiàn)了如此多的第一。這一年初,上海延安路恢復了戶外廣告,廣告牌對面就是外賓云集的錦江飯店。
香港《大公報》當年發(fā)表評論稱:“廣告的出現(xiàn)猶如一聲長笛,標志著中國經濟的巨輪開始啟航。”不僅后的
尋找廣告中的這些“第一”,或許不是我們今天的目的,但它們所顯露出的軌跡,無疑是耐人尋味的。當今天我們身邊充滿了廣告時,無法想像當年這些廣告人,吃第一只螃蟹時所冒的風險和興奮的心情。然而,正是這一次次脫胎于母腹的記憶,將一個嶄新的世界帶到了我們的面前。歷史也正是從這一個個瞬間中,顯示著它豐富的內涵和力量。
拓石數(shù)字影視專注于廣告片拍攝制作,宣傳片拍攝制作,微電影拍攝等服務。為客戶提供從前期策劃到攝像、攝影到后期的特效合成、非線性編輯、刻盤包裝、媒體投放的一站式服務。